東南網6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賴昊拓 通訊員 邱春靜 袁野) 核心提示 浦城史稱“八閩望邑”,有著約5000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縣史,是福建首批置縣的五縣之一,閩越文化底蘊深厚,還是中華詩詞之鄉、中國丹桂之鄉、中國剪紙之鄉。 這里文物資源豐富,在福建考古界,素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說; 這里風流人物輩出,成語“夢筆生花”“江郎才盡”發源于此,楊徽之、楊億、葉紹翁等文人墨客留下了寶貴的詩詞歌賦; 這里非遺眾多,浦城剪紙、閩派古琴、大口窯青白瓷,精巧技藝代代相傳。 但曾經這里的地下文物長眠于地下,風流故事僅見于史書,非遺文化鮮見于眾人。 如何把這座文化寶庫撬開? 浦城美術館航拍外景 何周超 攝 讓遺址講述歷史故事 初夏的一個雨天,在浦城縣仙陽鎮殿基村的村部里,一個鄉村考古展正在舉行,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前來參觀。 這是2017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成果展,當地以這樣的形式實地保護和展示這些文物。 “這些可都是我們村馬道坪遺址挖出來的寶貝,有5000年歷史呢!”每逢有游客前來參觀,80多歲的村民姜富孫便自豪地當起義務講解員,帶領游客共同見證這些藏在腳下土地里悠遠的人類文明。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說。在殿基村的后山上,有一處馬道坪遺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據考證,“浦城”一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因城東與南臨溪,而“浦”為瀕溪之地,故稱此為“浦城”。 2017年,廈門大學歷史系與各級文保單位組織考古學專業師生在此進行首次考古發掘。馬道坪不像三星堆、殷墟等遺址那樣,有著高等級、高規格的遺跡和精美的出土器物。這里發掘出的墓葬、建筑基址等大多屬于普通人,反映著約5000年前當地先人細水長流的真實生活,也是中華文明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大學子白天在山上做考古人,晚上又成為策展人。在與村“兩委”協調溝通后,大家決定將考古展覽命名為“殿基有個馬道坪”,分為側重田野考古工作過程的“考古工作展”和介紹馬道坪遺址考古發現的“考古發現展”兩個部分。 在布展過程中,姜富孫得空就幫著考古隊師生布置展覽,布展完成后,他也成為考古發現展的第一名觀眾。小小的考古展廳里,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罐、陶簋、網墜、石鏃及一些印有紋飾的陶片靜靜地述說著久遠的歷史…… 如何讓這些文物古跡向更多人講述歷史故事?近日,新開張的浦城縣博物館,著重陳列了南浦大地上數千年的文明。 浦城縣博物館內景 余恒毅 攝 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的浦城縣博物館,坐落于夢筆大道北側,建筑面積約6100平方米,館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貴文物1615件,是一所全新的綜合類歷史博物館?!斑^去,由于缺乏符合條件的展館,文物大部分都存放在庫房,難以發揮應有的價值?!逼殖强h博物館館長吳衛華說。 給文物搬家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由于文物數量大,自去年10月以來,博物館工作人員將文物逐一進行預防性保護,并拍照留底,在打包、運輸、布展過程中嚴格規范操作。經過精心籌備布展,新館近日正式開門迎客。 徐行于館內一樓,裸眼3D數字展柜上,新石器時代的陶豆、陶尊、三袋足陶鬶,青銅時代的黑衣網格紋穿孔陶缽、青釉三系原始瓷盂,西晉時期的青釉瓷虎子,宋朝時期的青釉刻劃蓮花紋瓷粉盒……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在屏幕上呈現,借助數字化交互觸控技術,通過指尖與文物對話,文物不再是陳列在展柜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展品,在科技感十足又富有趣味性的互動中,每一個側面、每一點細節,都可盡收眼底。 漫步于二樓的浦城歷史文化通史展廳,按著時間的主線,貓耳山商代窯群遺址、管九土墩墓群兩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牛鼻山遺址、錦城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通過大量實物及超寫實雕塑、圖片、演示等手段,一步一景間,展現在眼前。館內還設置浦城交通史話、文化遺址集錦等主題展廳,集中展示當地“浦城八相”“理學十三子”等歷代杰出人物,以及過去發達的水陸交通體系、繁榮的商貿往來和璀璨的文化遺產等。 “全新的博物館,不僅讓塵封已久的浦城文物活了起來,也為群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浦城歷史文化的平臺?!眳切l華說,下一階段,還將通過與各級博物館、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校地合作等方式,開展學術研究、展覽策劃、文物保護等活動,進一步展示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讓詩詞“動”起來 “祖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夏夜里的富嶺鎮雙同村,人間煙火氣與詩意交織,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在這座小山村里采風、吟詩、創作、交流。 “第一次來浦城,就被這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所折服,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著名詩篇?!苯?,全國詩歌名家“夢筆生花·詩畫浦城”采風活動落下帷幕,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湯養宗有感而發。 匡山詩部落 張依婷 攝 連日來,詩人舒婷,評論家陳仲義,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湯養宗、李元勝、李琦、田禾等20多位詩歌名家齊聚浦城,在碧水丹山間,感受千年古城的厚重底蘊,為創作尋找靈感和題材。 作為中華詩詞之鄉,浦城歷代文人輩出,南朝文豪江淹在此留下“夢筆生花”和“江郎才盡”的典故,北宋“西昆體”的主要詩人楊億、編撰《文苑英華》的楊徽之、名列“元詩四大家”的楊載、寫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葉紹翁,均是杰出的代表。歷代著名詩人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朱熹等人也曾為浦城著有佳作。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夢筆山前君別我,下沙橋上我思君。黃昏更過西陽嶺,滿目青山與白云?!?/p> …… 優秀的詩歌廣為傳唱,才能賡續傳承。每天清晨,在富嶺中心小學的早間詩韻時間,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詞是晨間必修課。 “我們將詩詞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之中,不僅安排‘晨間詩韻’,還成立‘匡山詩社’,出版《與詩同行》校本課程,讓孩子從小與詩同行,浸潤心靈,做詩詞的傳承人?!备粠X中心小學校長柯雪峰說。 浦城在大力推廣“詩詞進校園”的同時,還出版詩歌書籍,創新傳播載體,包括《浦城詩詞讀本》《南浦放歌——中華詩詞名家浦城作品集》《南浦詩錄》等浦城詩詞叢書,以及《南浦詩錄續集》等詩歌書籍,累計共出版詩詞12000篇(首)。同時,鼓勵當地詩詞楹聯協會及各詩社的詩詞愛好者積極創作投稿,近年來,累計在《散文詩世界》《中華詩詞》等各級雜志刊登詩詞文章500余篇(首),持續將浦城的詩詞文化向外推介。 “依托豐富的詩詞文化資源,我們還錄制‘詩話浦城’欄目,通過精巧的畫面、通俗的語言、深情的誦讀,將詩歌‘翻譯’出來,與受眾共賞?!逼殖强h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該欄目不僅借助全媒體矩陣傳播,還在“學習強國”福建平臺連載刊發,持續傳播著浦城優秀詩詞文化的魅力。 有詩書的地方,就會有琴音。浦城閩派古琴,由浦城人祝鳳喈所創,于清道光年間形成,其風格以恬逸幽靜見長,與當時影響較大的浙、蘇、川派鼎立,頗具盛名。2005年,“浦城閩派古琴”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閩派古琴愛好者在老師指導下彈奏。柳良金 攝 今年3月,重新影印出版的《閩派古琴琴譜匯編 浦城縣圖書館館藏》首發式在浦城舉行,反響熱烈。這套選自《酉山琴譜》《自遠堂琴譜》《春草堂琴譜》《與古齋琴譜》《琴學入門》5種琴譜的珍貴書籍,是浦城縣圖書館館藏的古籍。 近年來,浦城將藏于深閨的琴譜進行整理出版,讓古籍從黯淡、泛黃的故紙堆中得以重見天日,為古琴及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讓傳統文化滋養生活 一條街,看盡五千年。這就是浦城正在打造的“夢筆文化部落”。 陳雪芳進校園傳授大口窯青白瓷技藝。柳志勇 攝 “近年來,浦城縣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在縣城區文化路征集多家店鋪,結合浦城文化元素進行統一設計裝修,打造這一部落?!逼殖强h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浦城剪紙、閩派古琴、大口窯青白瓷等非遺文化產業先后入駐,并獲得店面租金減免、文化企業資金扶持等政策幫扶,成為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福、祿、壽、喜等傳統剪紙作品,被裝裱在大小不一的畫框里;神舟飛天、蛟龍下海、鄉村振興等現代題材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絲巾、手機殼、背包、抱枕等蘊含剪紙元素的文創家居好物讓人愛不釋手……來到“夢筆文化部落”,一走進“剪花嫂”剪紙坊,濃濃的中國風與潮流的時代感交互碰撞。 “傳統文化只有與現代社會相融合,創作出更多弘揚時代精神、反映時代氣象的作品,才能跨越時空展現永恒魅力?!逼殖羌艏埵〖壏沁z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周冬梅說。近年來,“浦城剪紙”開發出剪紙藝術相框及剪紙元素的茶器、漢服、真皮手包等衍生系列產品,與生活文創產品、農產品包裝、餐飲企業等跨界融合,孕育出“剪花嫂”“武夷姑娘”“鄉獲”等特色品牌,賦予了傳統技藝新的生命力。不僅如此,“剪花嫂”還采用皮影動畫和剪紙相結合的方式,將《百年榮光》系列剪紙作品制作成短視頻在網上傳播,為剪紙文創產業發展開辟新途徑。 非遺剪紙,越來越有創意;底蘊深厚的大口窯,則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 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張薇為孩子們上公益課。袁野 攝 “一抹天青色,千年大口窯”。浦城大口窯址位于水北街鎮黃碧村大口窯自然村的后山山坡上,曾以燒制青白釉器為主,相傳有窯爐36座,范圍約5萬平方米。 “大口窯青白瓷具有薄如紙、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的特點,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看見我們家鄉的文化?!笔〖壏沁z大口窯青白瓷非遺傳承人陳雪芳說。 一把茶壺,詩詞、繪畫與瓷器巧妙融合;一個香爐,經歷“刀山火?!贝銦挸霰∮窆?;一盞茶杯,《山海經》中的神獸臥于丹桂花中,茶趣不倒杯不僅圓潤聚香,還如不倒翁般充滿萌趣……在陳雪芳、李天保夫婦的大口窯青白瓷非遺文創基地里,一個個曾經沉睡于泥土中的青白瓷器,在他們的復刻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青白瓷文創產品。 近年來,夫妻倆推陳出新,創作出百福杯、福兔、??甑雀喾犀F代人審美和喜好的青白瓷作品,還通過直播與觀眾互動,將老手藝玩出新花樣。 不僅在“夢筆文化部落”,如今走進浦城,俯拾皆是古跡與新作。 “閩中四先生”之一陳襄于宋慶歷年間所建孔廟中的泮池、金水橋,橋頭南端抱鼓石飽含蟾宮折桂、擊鼓蹬靴、功成名就的美好寓意,為近日赴考考生送上美好祝福; 群眾在三山會館觀看文藝演出。 黃乾曄 攝 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三山會館,古戲臺與大殿相對應,與觀樓相聯通,全木結構榫卯相依,四周雕刻龍鳳花草蟲魚,不僅訴說著悠悠往事,更成為惠民大舞臺; 靈感來源于南宋名儒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浦城美術館,濕地、綠樹、花鳥、山巒、天色一同繪制出具有閩北原鄉特色、東方美學特征的山水畫卷,在這幅畫卷中,美術館連綿起伏的屋面,與夢筆山、西巖山組成了“夢筆三山”詩意新地標。 記者手記 小城能辦“大文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主要陣地不僅在大城市,小縣城同樣能有所作為,也應當有所作為。 大城市集聚更多的人才、資本,往往是文化多元、藝術薈萃之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小城市應該放棄在挖掘文化資源、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的努力。文化藝術根植于土地,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最終也服務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常年處于聚光燈之外的小城市,同樣擁有著辦好“大文化”的潛力。 千年古縣浦城,自古以來人杰地靈,宋明理學、閩越古邑、詩詞古窯等文化資源富集于斯。如何讓這些文化遺存重現光彩,讓故紙堆里的寶藏更接地氣,讓更多人加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列?通過做足物化與活化的文章,不遺余力地加大文化領域投入,浦城作出了有益探索。 漫步在浦城街頭,路燈牌中、變電箱上、電子顯示屏里,隨處可見創作于浦城的詩詞歌賦;行走于“夢筆文化部落”間,古琴聲悠揚,剪紙和瓷器文創走俏于群眾案頭……文化展現了地方底蘊,改善了文旅品質,增添了社區活力,這正是一座小城軟實力提升的最好寫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而許多寶貴的文化資源依然沉睡在我們的土地之下。浦城的實踐,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展陳技術先進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可以不是大城市的標配,在小城中辦好“大文化”,不僅是對文化資源的珍視,也是提升人民福祉、增強小城市吸引力的應有之義。 如何打破文化“不沾煙火、不增稻粱”的刻板印象,處理好文化投入和地方高質量發展間的關系?浦城同樣給出了答案: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緊密依靠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實現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和文化生產力提升的良性循環。 通過獨有的文化資源,引入廈門大學、省作協等外部力量幫助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打響;鼓勵農民詩社、民間剪紙愛好者開展文化創作,令草根迸發力量;眾多如陳雪芳這樣的藝術家,有感于家鄉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獨特優勢,攜帶資源主動回歸……越來越多像浦城這樣的小城在文化領域出圈,也充分驗證了這一發展路徑的可行與可貴。 |